- · 《灌溉排水学报》征稿要[09/30]
- · 《灌溉排水学报》投稿方[09/30]
- · 《灌溉排水学报》数据库[09/30]
- · 《灌溉排水学报》栏目设[09/30]
- · 《灌溉排水学报》刊物宗[09/30]
灌溉排水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(灌溉排水论文(3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从顺治三年开始,直到康熙二十四年三藩彻底平定,四川百姓惨遭数十年战火侵袭,民无所依,百业凋零。致使“枳棘丛生,箐林密布,虽乡导莫知所从。
从顺治三年开始,直到康熙二十四年三藩彻底平定,四川百姓惨遭数十年战火侵袭,民无所依,百业凋零。致使“枳棘丛生,箐林密布,虽乡导莫知所从。惟描踪伐木,伐一程木,进一程兵”。时至康熙二十四年,统计四川人口时,整个四川仅剩“一万八千零九十丁”。经历数十年战火、虎灾以及鼠疫之下的四川,情况真的糟糕到了极点。面度满目苍夷的四川,在发出康熙发出“独痛西蜀一隅”的感慨后,“湖广填四川”也就拉开了序幕。
二、湖广填四川的实施及效果
康熙三十三年,颁布《招民填川诏》:“湖广民有毂击肩摩之风,地有一粟难加之势。今特下诏,仰户部饬行川省、湖广等处文武官员知悉,凡有开垦百姓,任从通往,毋得关隘阻挠。俟开垦六年外候旨起科。凡在彼官员,招抚有功,另行嘉奖”。
自此,湖广、山东、福建、江西等省份,开始大规模流入四川,经过康熙、雍正、乾隆等三代帝王的努力,四川的情况终于得到改善。至乾隆四十一年,四川人口由康熙二十四年的50万增加到了1300余万人,四川人口开始进入饱和,政府开始限制移民,“湖广填四川”的移动,宣布终结。
结束语历经百年磨难岁月之后,往日的“天府之国”,至清朝中叶,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辉。经过清代湖广填四川运动 ,四川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其中约六成都为外来移民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逐渐与四川本土文化相融合,形成了一个以明代本土文化为基础和主体,又包含了各地移民文化的综合体。共同进化成 为文化意义的清代以至现代 四川人。
ENT
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?
“司母戊鼎”在2011年被正式更名为“后母戊鼎”,所以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上应该是统一将“司母戊鼎”更改为“后母戊鼎”了!
为什么“司母戊鼎”会更改为“后母戊鼎”?起初,郭沫若看到鼎内刻有“司母戊”这三个字,便认为此鼎是用来祭祀母亲的,于是就取了“司母戊鼎”这个名字。
后来,又有一派人认为商朝的“司”跟“后”是同样的写法,加上这个大鼎是商王铸造献给母亲的,恰好“后”又跟“皇天后土”的“后”一样,承载了“伟大、受人尊敬”的含义。
因此,“司母戊鼎”更改为“后母戊鼎”更为妥当!
“后母戊鼎”第一次出土1946年6月,商后母戊鼎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。由于之前甲骨文在安阳被人们发现之后,当地的村民便意识到了殷墟文物的重要性。为了不让日军发现,又将此鼎重新埋入了地下。7年后,商后母戊鼎被重新挖出,紧接着被送到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!最后,又在1959年历史博物馆建成之后,存放于国家博物馆!
后母戊鼎的出土算是充满了更多的传奇色彩,因为它的重量,当日军想花20万银元将其买走,并要求当地村民将此鼎肢解4块的时候,当地村民因为其重量停止了交易。
又在1948年的时候,南京首次展出后母戊鼎,参观并跟此鼎合影的时候,国民政府也是因为它重量太大,也放弃了运回的想法!
商朝是如何制作重达832.84千克的“后母戊鼎”?后母戊鼎作为商代晚期的青铜器,高133厘米、口长110厘米、口宽79厘米、重832.84千克,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大、最重的古代青铜器!
据专家估算,从炼铜的浇铸、制模到拆范,至少需要130多位工人同时工作。更值得让人惊叹的是,后母戊鼎里的铜、锡、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的比例成分基本相同。
可见几千年之前商朝人的冶炼技术即便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,也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!
那如何制作重达832.84千克的“后母戊鼎”呢?
对于后母戊鼎的,早在2006年,南京博物馆就模拟古人破解了铸鼎之谜。
铸鼎首先是需要用泥土做成两个模坯,分为内模坯或外模坯。模坯又名“范”,换句话说,铸鼎的内范是实心的,外范是空心的。在用泥将内、外范做好之后,用火进行烤干,内外拼接空余的部分倒入青铜汁,冷却之后青铜器便由此初步形成了。
至于制作体积较大的青铜器,在浇铸这块就需要注意了。为了平衡内、外范的重压,于是在浇铸这块便采用倒铸法,即鼎口朝下,鼎腿朝上,铜汁从鼎脚注入。
除此之外,为了不让泥范变形或破裂,最好的办法就将范事先埋在地下,并用土夯实,这样就可以保证泥范不变形不破裂。
最后就是一些鼎外观的花纹和文字,王金潮曾解释道,凸出的纹饰是直接刻在范上的。凹下去的纹饰就麻烦些,首先要在一块泥上刻出阴文,烤干后印制到另一块泥板上变成阳文,再嵌到泥范上。
文章来源:《灌溉排水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ggps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8/12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