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灌溉排水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(灌溉排水论文(3)

来源:灌溉排水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12-0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从顺治三年开始,直到康熙二十四年三藩彻底平定,四川百姓惨遭数十年战火侵袭,民无所依,百业凋零。致使“枳棘丛生,箐林密布,虽乡导莫知所从。

从顺治三年开始,直到康熙二十四年三藩彻底平定,四川百姓惨遭数十年战火侵袭,民无所依,百业凋零。致使“枳棘丛生,箐林密布,虽乡导莫知所从。惟描踪伐木,伐一程木,进一程兵”。时至康熙二十四年,统计四川人口时,整个四川仅剩“一万八千零九十丁”。经历数十年战火、虎灾以及鼠疫之下的四川,情况真的糟糕到了极点。面度满目苍夷的四川,在发出康熙发出“独痛西蜀一隅”的感慨后,“湖广填四川”也就拉开了序幕。

二、湖广填四川的实施及效果

康熙三十三年,颁布《招民填川诏》:“湖广民有毂击肩摩之风,地有一粟难加之势。今特下诏,仰户部饬行川省、湖广等处文武官员知悉,凡有开垦百姓,任从通往,毋得关隘阻挠。俟开垦六年外候旨起科。凡在彼官员,招抚有功,另行嘉奖”。

自此,湖广、山东、福建、江西等省份,开始大规模流入四川,经过康熙、雍正、乾隆等三代帝王的努力,四川的情况终于得到改善。至乾隆四十一年,四川人口由康熙二十四年的50万增加到了1300余万人,四川人口开始进入饱和,政府开始限制移民,“湖广填四川”的移动,宣布终结。

结束语

历经百年磨难岁月之后,往日的“天府之国”,至清朝中叶,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辉。经过清代湖广填四川运动 ,四川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其中约六成都为外来移民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逐渐与四川本土文化相融合,形成了一个以明代本土文化为基础和主体,又包含了各地移民文化的综合体。共同进化成 为文化意义的清代以至现代 四川人。

ENT

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?

“司母戊鼎”在2011年被正式更名为“后母戊鼎”,所以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上应该是统一将“司母戊鼎”更改为“后母戊鼎”了!

为什么“司母戊鼎”会更改为“后母戊鼎”?

起初,郭沫若看到鼎内刻有“司母戊”这三个字,便认为此鼎是用来祭祀母亲的,于是就取了“司母戊鼎”这个名字。

后来,又有一派人认为商朝的“司”跟“后”是同样的写法,加上这个大鼎是商王铸造献给母亲的,恰好“后”又跟“皇天后土”的“后”一样,承载了“伟大、受人尊敬”的含义。

因此,“司母戊鼎”更改为“后母戊鼎”更为妥当!

“后母戊鼎”第一次出土

1946年6月,商后母戊鼎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。由于之前甲骨文在安阳被人们发现之后,当地的村民便意识到了殷墟文物的重要性。为了不让日军发现,又将此鼎重新埋入了地下。7年后,商后母戊鼎被重新挖出,紧接着被送到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!最后,又在1959年历史博物馆建成之后,存放于国家博物馆!

后母戊鼎的出土算是充满了更多的传奇色彩,因为它的重量,当日军想花20万银元将其买走,并要求当地村民将此鼎肢解4块的时候,当地村民因为其重量停止了交易。

又在1948年的时候,南京首次展出后母戊鼎,参观并跟此鼎合影的时候,国民政府也是因为它重量太大,也放弃了运回的想法!

商朝是如何制作重达832.84千克的“后母戊鼎”?

后母戊鼎作为商代晚期的青铜器,高133厘米、口长110厘米、口宽79厘米、重832.84千克,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大、最重的古代青铜器!

据专家估算,从炼铜的浇铸、制模到拆范,至少需要130多位工人同时工作。更值得让人惊叹的是,后母戊鼎里的铜、锡、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的比例成分基本相同。

可见几千年之前商朝人的冶炼技术即便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,也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!

那如何制作重达832.84千克的“后母戊鼎”呢?

对于后母戊鼎的,早在2006年,南京博物馆就模拟古人破解了铸鼎之谜。

铸鼎首先是需要用泥土做成两个模坯,分为内模坯或外模坯。模坯又名“范”,换句话说,铸鼎的内范是实心的,外范是空心的。在用泥将内、外范做好之后,用火进行烤干,内外拼接空余的部分倒入青铜汁,冷却之后青铜器便由此初步形成了。

至于制作体积较大的青铜器,在浇铸这块就需要注意了。为了平衡内、外范的重压,于是在浇铸这块便采用倒铸法,即鼎口朝下,鼎腿朝上,铜汁从鼎脚注入。

除此之外,为了不让泥范变形或破裂,最好的办法就将范事先埋在地下,并用土夯实,这样就可以保证泥范不变形不破裂。

最后就是一些鼎外观的花纹和文字,王金潮曾解释道,凸出的纹饰是直接刻在范上的。凹下去的纹饰就麻烦些,首先要在一块泥上刻出阴文,烤干后印制到另一块泥板上变成阳文,再嵌到泥范上。

文章来源:《灌溉排水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ggps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8/1225.html



上一篇:诗人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是什么
下一篇:灌溉排水毕业设计论文(自动灌溉系统毕业设计

灌溉排水学报投稿 | 灌溉排水学报编辑部| 灌溉排水学报版面费 | 灌溉排水学报论文发表 | 灌溉排水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灌溉排水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